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带领观众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在历史细节中探寻初心使命,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融于一体的重大主题表达空间创新拓展推向新的高峰。我们会陆续转载这一特别节目,供师生学习。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第87集 孙立新创作的油画作品——《激战松骨峰》。
【赏析】: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采取诱敌之术,集中六个军的优势兵力,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包围,陷入包围圈的敌军惊慌失措,开始向南逃窜。为了阻击南逃之敌,给大部队合围赢得时间,第38军112师335团临危受命,团长范天恩命令部队一夜急行,率部直扑松骨峰,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即将打响!1999年,画家孙立新根据志愿军血战松骨峰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油画《激战松骨峰》。
画作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激战松骨峰。右上方被大雪覆盖的山坡,展现了志愿军向下俯冲的战斗队形。山坡的设计既浓缩了松骨峰典型的地貌特征,也引导了观众视线向下聚焦移动。画面右侧,两位站立着、举起枪托砸向敌人的志愿军战士构成了近景人物的高点。他们头部包扎的绷带,暗示了这场战斗的激烈、残酷和反复。近景中间则描绘了胸部中弹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勇猛地扑向敌人。这组人物的下端还有三位战士或徒手格斗、或用手榴弹砸向敌人的壮烈场面。画面还充分发挥了油画在空间色调渲染上的艺术魅力,战火、硝烟的激烈,天寒地冻的冷色雪山,构成了色彩上的冷暖交错,也展现了松骨峰战斗的惨烈。
【画作细节欣赏】:
【松骨峰阻击战】:
1950年11月30日拂晓,参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一路穿插,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为了给大部队合围赢得时间,聚歼敌人,一营三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截击敌人。6时30分,三连击溃敌尖兵小部队,爬上了光秃秃的山包,未及修筑工事,便与在军隅里遭40军痛击后败退下来的美二师部队打了个“照面”,敌人黑压压的汽车,坦克和步兵蜂拥而来。
敌汽车刚驶近三连阵地前沿,连长戴如义一声令下,机枪射手、火箭筒射手和爆破组便向敌汽车、坦克发起了猛攻……刹那间,公路上几十辆汽车、坦克燃烧起来,成百辆汽车挤成一团,美国兵纷纷跳车乱跑。
约半个小时后,不甘失败的敌人在8辆坦克、10余门大炮和11架飞机掩护下开始反扑,但反复冲击5次均未得手,丢下百余具尸体溃退。
三连趁机抢挖工事,准备长时间激战。阵地上,指导员杨少成召集支委们开会,号召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员和连长还烧毁了全部的文件和自己的笔记本,表示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数小时后,敌人增大了兵力投入,炮弹、汽油弹和燃烧弹把整个阵地烧得火光冲天。随后,400多名敌人分两路向二、三排阵地同时实施轮番进攻。战斗异常惨烈,全连战士伤亡很大,连长戴如义不幸中弹牺牲,副连长杨文海3次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
与此同时,我军正从四面八方开始步步合围,敌预感不妙,再次纠集了18辆坦克、几十门大炮和32架飞机对三连阵地进行了长达40多分钟的狂轰滥炸,把三连阵地轰成一片火海,然后组织步兵实施冲击。
战士们一面扑打身上的火焰,一面利用炮弹坑做工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指导员杨少成子弹打光了,捡起烈士的刺刀冲向敌人。一个美国兵抱住了他的腰,他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向其脑袋,并拉响了手榴弹,与合围他的六七个敌人同归于尽。共产党员张学荣身负重伤,捡起烈士遗留下的4颗手榴弹,拉开弹弦冲入敌群……
战斗结束后,一营营长王宿启带领战士们上了三连阵地,收殓烈士的遗体。他在阵地上看到:“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有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颗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场最壮烈的战斗。从上午6时打到中午12时,三连剩下6个没有负伤的人,敌人死亡600多,敌我损失之比约为6∶1。三连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使主力部队及时赶来,被堵截的美二师主力、美二十五师、伪一师等敌大部被我聚歼。
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该连“攻守兼备”锦旗一面,记集体特等功,第38军授予该连“英雄部队”称号。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