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早在9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2023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昨天,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有关情况。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逐步搭建,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其实,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很早就已经开始,相关部门多年来,也一直有相应的政策、通知发布。
今天,让我们大家全面回顾一下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重点政策,从中看看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重点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等做出规定与要求。该文件对于在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在目标上,文件特别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其次,在政策层面,文件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最后,文件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
2.2012年,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留守儿童,各级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也间接促成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在次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教育部于2015年7月颁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功能进行了定位: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4.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中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要措施包括: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全员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
5.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了到2022年底应实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
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等。
6.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十四五”规划的出台为更加系统地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建设指明了方向。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配合疫情防控总体要求,教育系统提出“停课不停学”,采取了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是各大中小学积极开展线上教学,针对学业负担和疫情给中小学生带来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及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相适应。2020年1月,教育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出通知,要求针对学生开设心理支持热线与网络辅导。
二是强化测评筛查,增强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时效。通过量表研制、网络测评系统、咨询服务、精准帮扶等,加强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三是开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和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建立我国儿童青少年及其教养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综合数据库、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数据库,形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案和常见心理问题干预方案。
7.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
要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加强结果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
明确高校需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加大心理教师培训力度、让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8.2021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
加强重大疫情、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
9.2022年2月8日,教育部提出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做为工作要点,包括:
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同月,卫健委官网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21-2022年考核实施方案》,在方案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明确将“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小学校比例”纳入了考核中,明确到2030年我国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小学校比例要达到90%。
10.2023年2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发布了2023年工作要点,其中强调,要升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动态分析与会商指导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功能,为精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拓展省级校级平台管理运用,实现分层分级的大数据分析及典型案例研讨。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开展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构建心理重症危机干预体系,促进校医协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高校提升教师配备标准。
11.2023年2月21日,卫健委答复儿童心理健康建议,表示要开展抑郁症筛查预警。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对代表建议的答复中透露,将与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发更加适用于中国儿童的、准确性更高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具,并建立使用标准,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筛查预警。
此外,还将对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认证,出台“硬招”“实招”加强行业监管和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
11.2023年4月由教育部、卫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到:要“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计划重点包括:
(1)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3)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4)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5)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6)完善《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7)组织研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
12.2023年8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本地区职业院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有机融合、统筹推进,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结合类型教育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重点提出了6个方面的加强和改进意见,分别为:(1)强化组织领导;(2)加强教育引导;(3)科学监测预防;(4)及时预警干预;(5)优化家校协同;(6)提升保障能力。
通过梳理上述政策,大家不难看出一些基本的变化和特点:
首先,我国针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政策,正在不断地具体化,从一开始只有较为提纲挈领的“指导纲要”,慢慢进入到关于心理辅导室建设、教师培养、抑郁筛查、心理监测等具体内容上。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部和卫健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了解哪些措施能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抑郁检出率的持续走高),从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我们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
其次,政策越来越强调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包括要求学校配备教师,引入专业心理人才,编撰专业的心理教材,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评与监测。这也侧面反应出来,我国专业心理人才的稀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政策都提到要加强对心理专业人才的培训。
今年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主要就是为了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因为只有整个社会都重视起来,改变起来,才能真正地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