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部首页 > 教学科研 > 师生作品 > 正文

孙龙超作品

【来源:工艺美术学院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0-03-26 】

孙龙超简介

孙龙超,河南省开封市祥符人。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先后师从丁中一、袁汝波、王颖生、张江舟、马国强、陈钰铭等先生。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理事,开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民盟开封市委委员,龙亭区政协委员,开封市高校教师美术专业技术职称评委。现为陈钰铭先生水墨家园创作班画家、豫皖情文化艺术中心画家,开封金明书画院副院长、维多利亚vic309官网工艺美术系副教授。作品三十余次入展国家级、省级画展,其中获奖十余次。

2016年4月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举办“水墨缘--孙龙超中国画作品展(河南省美协人物画艺术委员会、教育艺术委员会,开封市美协,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

2017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国家人物画创作研修班”。

2018年2月,在开封书法博物馆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南方少数民族人物画创作班学员孙龙超中国画作品汇报展”

主要参展作品如下:

2018年作品《隆林春早》入展生态龙岩-红色闽西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8年作品《午时圩上人正忙》入展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3年作品《一九四二――血色童年》入展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3年作品《坚强玉树》入展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中国民族文化宫展出)。

2015年作品《战地黄花分外香》获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河南 省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11年作品《迎春》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河南省美术作品展;

2014年作品《一九四二—中原悲歌》入展河南省第十二届美展。

2011年作品《危难时刻》入展河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精品展;

2011年作品《乡亲》入展河南省教育系统暨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2年作品《六月天之二》入展河南大学百年校庆百名校友名家书画作品展

2010年作品《春色》入展河南省第九届中国画艺术展;

2010年作品《春到画室》入展河南省第二届人物画展;

2011年作品《书店街北口》获河南省第十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09年作品《青春年华》入展河南省第十四届新人画展;

2012年作品《六月天》获河南省第十一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13年作品《坚强玉树之二》入展河南省第四届人物画展;

2013年作品《王屯桥头》获河南省第十二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13年作品《清风》获河南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一等奖;

2014年作品《民主斗士》获墨韵中原-民盟河南省委首届美术书法作品展 二等奖;

2014年作品《盛世古城》获河南省第五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三等奖;

2014年作品《俺村留守人》获河南省第十三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15年作品《祥符春天》获河南省第十四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16年作品《一九四二-血色童年之二》获河南省第七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二等奖;

2016年作品《古城二月天》获河南省第十五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07年作品《春到苗寨》获河南省第十六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2017年作品《二月春风到古城》入选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

2017年获邀参加民盟河南-江西两地盟员书画家交流展;

2017年获邀参加开封市-澳门市两地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7年获邀参加河南省中国人物画提名展。

2018年《隆林之秋》入展河南省第十七届中国画艺术展获奖

2018年获邀参加杭州-开封两宋书画名家交流展

2018年参加全国文化名城九地市民盟书画家邀请展

近年来,先后在《美术大观》、《中国书画》、《中国艺苑》、《艺术教育》、《艺术市场》、《文化月刊》、《中国艺术报道》等国家级艺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八篇、作品百余幅。参加并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3项,独立著书三部,教学上曾获河南省教育厅优质课大赛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与写意性精神探析

文/孙龙超

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已经给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艺术思想纷繁复杂、艺术标准多元互扰的乱局。中国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差异与继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是对中国画发展的挑战,更是机遇。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典型代表切不可被乱象所迷失。中国人物画不论在技法、表达形式,表现内容如何突破创新,中国画所独有的写意精神不可变,追求写意精神的“意象造型”不可变。 在这里,有必要就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与写意性精神的内涵再予探讨,以便我民族艺术践行者加深认识,共同提高,坚持并发展好我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样式和艺术精神。

《六月天》136X68cm

一、意象造型的内涵

单从字面上讲,“意”即是意念,“象”即是物象,“造”即是塑造,“型”即形体也,还是指“象”。意象之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艺术学借用并引申了它,“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艺术学之“象”已不再是卦象,也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俺村留守人》136X68cm

意象造型的特点是不离开对象的基本形似,也不计较对象的表面形似,在表面对象一定真实的时候,又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即达到“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追求“意到、神似”,使对象本质特征愈加鲜明,更具艺术的典型性。以“意”取“象”是意象造型观对客观对象的要求,以表现画家主观精神的需要来规定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形貌之间的“形似”程度,即是以己之意,塑彼之象,传己之情。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不被客观物象外形外貌所束缚,而是在对客观物象形神兼备的把握中寻求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特别重视画家主观情思的表达,强调艺术家内在人品修养、文化涵养,精神情思的重要性。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不仅只追求客观对象形神之兼备,而更醉心于水墨画中所洋溢出的写意性抒情,让自己的艺术作品折射出一种哲思的光芒,追求一种自我情思、情感的升华,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全面的文化、哲学及艺术修养是中国人物画家必须修得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体悟,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去“书写胸意”,反映出画家胸中之“心象”之“外化”的“意象特征”,这就是所谓意象表现。意:即意思、意味也,象:即形象、物象也,也就是有意思有意味的形象表现,这种“意象造型”它不同于以“形似”为目的 “写实造型”,也不同于脱离客观物象的纯抽象艺术,从“以意立象”到“得意忘象”并非以牺牲 “象”作为追求“意”的手段,而是既感“造化”,表“心源”,达“物我”相望的和谐交融,是在生活中提炼而出的艺术形象,是有意思有意味的个性形象创造---“意象造型”。

《隆林之秋》136x68cm

三、“意象造型”与书写性笔墨形式的统一是中国人物画造型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艺术是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及中华大文化的积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精髓,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追求艺术的伦理价值,强调艺术的意象表现、写意抒情、借物言志。造就了中国绘画以客体为原象,以意象造型为手段,以天地为生成变化的天人和一为理想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民族的精神,是国民艺术的血肉,外界思想只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画的基本元素,中国水墨画离开了它就失去了中国味,也就产生不了有诗情画意的水墨画作品,“与西方艺术界平等对话”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说继承与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意象造型”表现形式,是我国艺术与世界一流艺术对话的资本。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曾说:“中国油画是外来品种,人家已把“十八班武艺”都玩过了。而真正有希望的是从中国传统土壤里诞生的水墨画,它才能与世界高层艺术抗衡、比肩”。

写意人物画作为中国艺术的典范,随着改革开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她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已走向世界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意人物画也称“水墨人物画”,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写意的抒情性”,通过写意的笔法进行意象造型创作。要想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就必须解决由客观物象的自然写照及表现,提升为“意象造型”的表现,强调它的书写性、抒情性。

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上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书画同源”就是将绘画的写意精神融入书法创作的骨法用笔。中国水墨画以线造型表现的是一种“意象造型”的形式和手段,而用线必须是以书写而出的,无论是书法中的线还是画中的线,只有用书写方式才能完美表达它自身的内涵。书法线入画是其表现水墨人物画的重要方法,书写性带来了抒情性。通过笔触及墨迹在宣纸上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布局来实现意象造型表达。南北朝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六法论”中针对人物画写到:“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其中与造型、意象、书写有关的就有四点,可见“意象造型”及书写性的表现在人物绘画活动中是多么重要。

用笔。古人谓之笔法,蔡邕在《九势》一书中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逆锋、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此名九势。”九势虽是针对书法而言的,但“书画同源”,书法中的笔法水墨人物画大可借鉴。 “提、按、顿、挫”表现为用笔的上下运动,“轻、重、缓、急”表现用笔的水平运动。

用墨。墨分五彩,即“浓、淡、干、湿、焦”。通过墨色的运用,形成具有墨色变化的整体墨调效果,浓重的墨调表现强烈、厚重、丰实的效果,清淡的墨调呈现出柔美、淡雅、虚幻的梦幻意境,润泽的墨调显示出华丽、润泽、秀丽的气息,枯竭的墨调展现古拙、淳朴、苍劲之美。笔法墨法的有机组合,形成了有变化节奏的画面效果。

用笔、笔墨的和谐统一是“意象造型”书写性的完美的追求,也是中国水墨画形式美的具体体现。水墨画中书写性笔墨的运用,使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深远而愈发感人。水墨人物画创作,是以情感化的书写性笔墨经“意象造型”,用协调的笔墨技巧创作出有特色、个性的作品。画面各绘画元素经过有机融合,使之统一在和谐的整体氛围内,这便是个人艺术风格的面貌。

这种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水墨人物画,以书写性的笔墨进行意象表现,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充分体现出现代水墨画的民族特色优势,在当今新语境中自由抒发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展示出水墨人物画所独有的形式美。坚持并发扬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水墨人物画的造型及表现形式,必将极大地充实人类文化艺术的内涵。同时为继承和开拓中国艺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做出贡献。

(四)中国人物画从意象造型到写意精神的升华

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艺术语言系统有其内在的和谐性和合理性,并建构成为民族艺术的基本特征。写意性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国儒、释、道、禅文化在中国画艺术上的精神体现,它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深层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作为能切入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来表现东方文化观念取向和内心世界的中国画写意精神,在当代艺术思想、艺术标准多元化的今天,更加显出其先进性和代表性。写意精神是我们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基本特性倾向,这种特性倾向的审美性就是流畅的书写性、造型上的意象性、对写意精神的追求与欣赏。因此,这种传统的审美经验也可以说是民族艺术的审美范式,是民族生命精神的延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和集体审美意识的沉淀。

意象造型是体现中国画独特的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意象美是中国画的灵魂,意象造型是意象思维的结果,这也正是对中国绘画写意精神本质上的认同与把握。“意象造型”的关键是把握好“得意忘象”的尺度。“意象造型”这个词虽然一直为中国绘画界津津乐道,但“写意精神”和“意象造型”之间的关系却被长时间忽略。古人说的“得意忘象”是一种带有辩证色彩的哲思,不是真的“忘象”,而是说不要执著于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以求传神达意。所以,把握好得意忘象的尺度,是运用意象造型的手段传达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重要条件,也是意象统一的重要课题。

当前,不少国人对中国画的意象性而升华为写意性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而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性作为中国画的审美追求和创新方向,这无疑是对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和审美思想缺乏较深层面的认知或重视不够。曾经深入研究过东方艺术的西方学者早就明确指出:东方艺术高于西方。认为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外在的形态或现象,追求的是对自然表象的极力模仿,这恰恰是东方艺术所不加采信的。美国美术史家菲诺罗莎在谈东西方绘画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西画注重实物的模写,但这并非绘画的第一要义,妙想的有无才是美术的中心课题,东方绘画虽无西画般的阴影,但可透过浓淡去表现绘画的妙想。西画油彩色调丰富,东方绘画则少而单薄,但色彩的丰富浓厚可能导致画的退步;东方绘画比西画简洁,简洁反而易于表现凝聚的精神深度。”我认为,抛去维护民族艺术地位的立场不谈,单就艺术审美的本质而论,中国画的写意特质就奠定了它高于西方艺术的精神地位。

孙龙超其人其画

文/曾广

孙龙超是一位崭露头角的画家,但他拒绝一切溢美之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啥,只有让我的作品自己去说。”他早年毕业于河大美术系国画专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他看重写生,走哪儿画哪儿,速写不断,加上不断研究笔墨、构图,因而使他的人物画也更加充满活力。近几年不断推出新作,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画风厚重而充满灵气,难能可贵。

从《血色童年》的大气到《喜讯》的质朴;从《六月天》的灵光到《书店街北口》的厚重,以致青春少女系列的小品,无不透露着孙龙超在创作中有着不断的新的追求。龙超的创作是一个不断选择、扬弃的过程。这其中除了需要天赋和勤奋外,还需要慧眼,有时更需要具有甘冒不韪的胆识,他需要智慧、技术、理性的批判精神。龙超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着。

当下大师满天飞,报刊为之粉墨,电台为之鼓噪,市场为之哄炒。而孙龙超不是大师,他是一个不求闻达、不计功利、默默耕耘的画家。他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融进了他的水墨世界。他勤奋作画,刻苦不堪为外人道,他画的也很甜,甜的也无法为外人道。他常说:“不画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是看好孙龙超的发展前景的。矢志不移的走下去,历史将惠顾那些颖与悟、敏与思、勤与行的画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