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构建存在兼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发展目标关联性不高、对高职院校的组织认同感较低、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是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和最新的技术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对于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是指专兼职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协作团体。在共同体中,专兼职教师相互分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协同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相关工作,促进专兼职教师个体和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专兼职教师共同体的建构是在校企合作前提下,两者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积极互动中实现的。积极互动是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建构的基本属性。在合作互动过程中,专职和兼职教师根据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相互协作,形成共同体。而在消极互赖型队伍或无互赖型队伍中,专兼职教师或者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消极合作甚至产生彼此内耗的情形,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又或者既无合作也无竞争,各自孤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团队优势难以发挥。
因此,只有积极互赖型队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才能真正发挥出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故此,推动专兼职教师形成积极互赖的团队关系,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应当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高职院校建构积极互赖专兼职教师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专职教师队伍的主体是来自本科高校的毕业生,行业企业经历较少,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如某项关于教师企业实践的调查研究显示,在135名的受访教师中,“仅有18.5%的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前在企业工作”,“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历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占51.1%,在其他非职业院校工作的占23.7%,二者合计达74.8%”。另有关于教师实践能力调查研究显示,40%以上的教师认为需要提升实践能力,约32%的教师无法及时学习行业企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可见,高职院校急需丰富师资队伍的行业企业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打造积极互赖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发挥其丰富的企业经验和优秀的技术技能水平,可以真正建立起一支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校企资源互补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
2.有利于发挥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
通过构建积极互赖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为兼职教师发展设定目标,推动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协同完成院校的教学任务,发挥其积极性,实现专兼教师的互促发展。与传统仅将兼职教师视为开设某一课程、开展实习指导的高职院校外部成员相比,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兼职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兼职教师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与专职教师一起针对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质量评价改革等各个环节,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成质量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有利于发挥专兼职教师的合作优势,提升高职院校应用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开展对接企业需求的应用科研,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当前高职院校应用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四分之三院校的技术服务到款额不到100万元,而且约有半数院校在10万元以下,横向和纵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0的院校分别占到四成和二成。构建专兼教师共同体,鼓励兼职教师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问题带到高职院校,与专职教师合作开展对接企业真实问题的研究,分别发挥各自的理论和实践优势,将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应用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1.兼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发展目标关联性不高
积极互赖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需要兼职教师在团队中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且需要与其他成员积极合作。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仅将兼职教师作为外来人员看待,未能将其发展纳入团队建设目标。兼职教师的作用仅限于课程教学,其个人发展目标实现与履行兼职教师职责的情况也并无太多关联。兼职教师也把自己当“外来者”看待,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并不会与专职教师积极协作,整个团队专兼结合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2.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的组织认同感较低
认同是“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在被视为外来者的情况下,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兼职教师本人,都没有把兼职教师定位为“高校教师”,也很少有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进行相关的岗位培养和培训。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兼职教师对院校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形成积极互赖的团队关系。
3.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规范的制度体系和完善运行机制是专兼教师共同体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在政府政策层面缺少专门的兼职教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相关管理实践缺少明确的政策依据。其次,较少有高职院校建立起关于兼职教师招聘、使用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兼职教师的招聘和使用均有较大的随意性。高职院校往往是因为缺教师而临时招聘,使用和管理均由各二级学院负责,相关的考核也较松散随意。再次,兼职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难以对兼职教师的整体教学情况做出准确、全面的考核评价。相关的考核结果对兼职教师本人的发展也难以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兼职教师的激励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激励仅限于薪酬方面,由于受相关制度的制约,院校能提供给兼职教师的薪酬相对较低,难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个体利益融入群体利益、相关的制度保障、平台搭建和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积极互赖的共同体。亦有研究发现,富有影响力的团队领导者、明确共同的活动目标和结果、强化团队成员间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明确对团队成员支持的任务和标准等都是影响团队形成积极互赖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社会互赖理论,高职院校可以从培养团队带头人、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制度体系、培育组织文化等方面加强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建设。
1.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团队带头人,为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树立领导核心
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不同的背景经历、知识结构,能力各有所长,但实践中往往因组织协调不力而很难发挥专兼协同的互补优势。缺少既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懂教育教学,又具备丰富的行业企业经历、把握行业发展态势的带头人,无法将专兼职教师有效组织起来并发挥团队协同优势,是难以形成专兼职教师共同体的重要原因。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必须同时具备领导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推动专兼职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专业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在当前情况下,更需要重视培养其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行业影响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带动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
2.搭建有效合作平台,促进兼职教师将个人发展目标融入共同体建设目标
当前,因缺少相关的平台支撑和项目引导,多数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作用仅限于担任实习实训等课程。除取得相应的课时报酬外,兼职教师很难将完成兼职任务与自己的专业发展相联系。也就是说,兼职教师很难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兼职活动有效结合,造成其不愿意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各项活动,很难形成积极互赖的专业共同体。因此,专兼职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协同优势的发挥需要有相关的平台做支撑,特别是需要在平台上通过具体项目将兼职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融入兼职活动,推动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实现良性互动。
3.建立制度体系,完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激励机制
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专兼职教师形成积极互赖的团队关系。制度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激励机制不完善是当前影响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
当前,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政策要求。首先,从地方政策落实的角度完善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制度,为专兼职教师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加具体的政策依据。如江苏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校企双向兼职做出规范,明确规定兼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可以视同相应的技术成果或者科研成果,按照规定对其予以奖励”;学校专职教师在企业兼职可以“直接取得合法报酬”。这些规定为院校制订可操作的激励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院校应联合企业共同制订具体的考核要求和激励政策,引导专兼职教师形成积极互赖的团队关系。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将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纳入二级学院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联合企业,分类制定行业领军人才、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三类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标准及对应岗位职责,将兼职教师完成学校任务纳入企业考核,实施分层分类的多样化酬金和奖励标准,有效促进了专兼教师共同体建设。
4.构建合作共享的组织文化,提升专兼职教师的共同体认同感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共同体长远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也是教师在共同体中能够真正受益的依托性条件”。首先,院校要积极营造合作共享的协作文化,引导专兼职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长补短,积极合作,发挥共同体优势。其次,发挥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企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平台作用,积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发展、问题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凝聚团队力量。再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关怀,通过工会等组织开展兼职教师关怀慰问活动,提升兼职教师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提升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性。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9期,韩利红.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构建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