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为例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袁贵仁部长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指出:“今后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可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宽泛”到“精炼”的不断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化、普遍性的论述。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选择进行了定位。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认识,是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入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强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党全社会齐心戮力朝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历史征程中,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利益诉求都同他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因素紧密相联。面对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多元多变”“新旧交替”的基本现状,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等带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价值观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破除他们思想上的迷雾,树立科学的价值标杆,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筑梦者。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存在对其内涵认识不够、认同感不高、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必须发挥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毛概”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价值目标和根本价值准则。当前,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要抓住大学生“三观教育”这个总开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教育资源,因势利导,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首先,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毛概”课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毛概”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立场,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确保核心价值观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时,既要结合教学要求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更要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文科及艺术类专业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联系聂耳、鲁迅、郭沫若、齐白石等进步艺术家抗战时期的作品及贡献,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在给理工科学生上课时,可结合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技发展成就,增强他们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爱岗奉献精神。
其次,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教材的体系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三个层次,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章节、各环节。因此,在讲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时,要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便他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第五章、第六章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教育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唤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第八章教学中,结合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使学生理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生态环境,更需要大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要发挥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青年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才能增强他们培养品格、锻炼才干的紧迫感,从而积极投身社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比如,在“毛概”教学中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采取征文、“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辩论、研讨等形式,组织大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谈理想,进一步夯实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使学生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踏踏实实做好当前每一件事;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和倡导红色旅游等活动,进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过程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利益观和人生观;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使其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更加热情地支持改革、投身改革;通过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宣传和灌输,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学习领会、贴身体验、榜样引领和制度保障等方法和手段,让所有学生知晓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坚持将加强宣传教育和推动实践养成相统一,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追求和内在之魂。